【91家纺网】曾有时尚类媒体排出男人一生中必须挑战的10件事,马拉松赫然在列。那个年代跑完全程,还算罕见的挑战。倒退10年谁能想到,2014年的北京马拉松居然火到要摇号报名;更想不到的是,重度雾霾也丝毫没有阻止奔跑的步伐,即使戴上口罩,人们依然乐此不疲。尽管这违背了健康初衷,但是,马拉松从来就不是一个保健话题。2500多年前,那个跑了40.2公里而被记住的菲迪皮茨,是为了送信,跑完倒地而亡。
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所谓减肥而迈开双腿的。一旦参与那个征程,就意味着几乎每天雷打不动地跑10公里。跑步最大的敌人,不是身体的疲惫,而是心理的寂寞。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,没有任何变化,不断地重复枯燥。但是,仅就减肥这个初级理由,会让人不断奔跑?节食和药物难道不是更省事?马拉松的兴起,或许潜藏着深层次的社会因素。
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为吃饱而操心时,更多花样的愁绪,却如同潮水一样席卷而来。再安逸的日子,再成功的人士,也总有一款焦虑适合你。
这种焦虑情绪,需要转移途径。长距离奔跑,应运而生。
具体到个人,庸庸碌碌一整天后,会不会颓然地发现一事无成?个人作为零件生存于高度分工的社会里,存在感在哪里?那么,换上跑鞋,来上10公里。跑后身体疲乏的满足感、区别于众生的心理优势以及浓烈的自我存在感,将无处不在的焦虑消解得一干二净。
马拉松的流行,还因其有着强烈的心理暗示效果,以及刻板的自控训练,这些都契合了信息社会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主人的愿望,成为自我励志的标签。人们会暗示自己:既然能控制自己的身体,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?这也许就是马拉松越来越受社会各阶层人们欢迎的缘故。
马拉松是少数无须分出胜负的运动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赛节奏。如果放弃节奏,非与他人一决高下,恐怕只有呼吸紊乱、中途退赛的结局。自己和自己比,做最好的自己,才是马拉松的精髓。“不怕慢,就怕站”,这句马拉松爱好者的俗语放在职场,也很适用。于是,马拉松强调的自我超越,成为人们在社会奋斗中新的参照物。人们不必再挤在一种评价体系内一决高下;突破自我即为成功,这种心态,反而有利于社会有序进步。
在人生每个难熬的关口,跑步中不断训练的那套说服术终于可以发挥重要作用。自己不断说服自己再坚持“最后1公里”,一个“最后”连着一个“最后”。强健的大脑不断欺骗脆弱的肉体,终于,磕磕绊绊地度过貌似很难跨越的障碍。
没有谁,哪怕是天才选手,能一脸光鲜地撞线。成功,就是一连串的狼狈。这也许就是村上春树所说的,“痛楚难以避免,而磨难可以选择”。
最终,当你习惯奔跑之后,摆脱焦虑也好,超越自我也罢,统统内化成“跑者精神”的一部分。奔跑不再需要理由,跑步即是存在本身。登山者总是喃喃自语,“山在那里”;长跑者也会说,“路在那里”。康德在《判断力批判》中论及审美契机时提到,“无目的的合目的性”,跑步的终极状态也和审美一样,或有一定之规,并非要达到某个目的。但是,不经意间,你做到了。 叠石桥网销导航